2025年04月20日

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全球首发限量古茶魂茶两岸非遗大师跨界联袂,缔造“可触摸的文明史诗”

2025-04-17 13:56   来源: 互联网

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全球首发限量古茶魂茶两岸非遗大师跨界联袂,缔造“可触摸的文明史诗”


【2025年4月17日·中国云南普洱】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景迈山的云雾,千年的茶魂树在风中低语,仿佛诉说着布朗族与茶共生的传奇。值此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第1719届山康茶祖节祭祖典礼于景迈山隆重启幕。全球茶界翘首以盼的限量典藏之作——【嫡娲衲腊·古茶魂茶】正式面世。此套茶由布朗族文化守护者苏国文、台湾竹艺宗师邱锦缎与中华茶文化机构百福藏仓跨界共创,以“千年圣茶为魂,非遗工艺为骨”,首次将世界遗产的文明密码凝练为可品饮、可传世的文化瑰宝,全球仅限量发行108套,每一套皆为孤品。

一、寻根茶祖:千年信仰中的生态密码

景迈山,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人类与自然共生典范”的土地,是布朗族的精神图腾,亦是世界茶文化的活态基因库。据布朗族史诗《帕哎冷遗训》记载,其先祖在瘟疫肆虐之际,因发现野生茶树而绝处逢生。帕哎冷立下遗训:“吾将茶树馈予子孙,尔等须以血汗守护,茶树不朽,族魂永存。”自此,布朗族以茶为命,在景迈山开垦出全球最古老的“林茶共生”系统,每片茶园的首株茶树被尊为“茶魂树”,采茶前需焚香祭拜,人与自然的契约在此延续千年。


 


末代头人苏国文:以生命守护文明的根系81岁的苏国文,布朗族最后一位世袭头人,用半生时光将濒临断层的民族文化从尘埃中托起。退休后,他舍弃都市繁华,重返芒景山,变卖房产筹建“帕哎冷文化园”,系统抢救布朗族口述史、古歌谣与祭祀仪轨,编纂《布朗族茶经》《景迈山祭茶祖》等典籍。他更躬身传道,创办民族文化学堂,培养出200余名年轻传承人,让濒临失传的“茶祖祭祀舞”“蜂桶鼓祈福”重焕生机。“文化遗产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呼吸。”其子苏国宏如是说。


二、两岸匠心:非遗技艺的文明对话

竹编茶箱:以指尖编织东方美学史诗台湾竹艺大师邱锦缎,以百年家传的“六角密编”绝技,为茶魂茶注入灵魂。其创作的【传承竹编典藏茶箱】,灵感源自景迈山千年古茶树的沧桑肌理。穹顶式旋纹结构,象征茶林与苍穹的共生;台湾高山桂竹经蒸煮、柔化、72道非遗工序淬炼,化作光影交错的镂空茶箱,内置磁吸檀木茶仓,恒温存茶的同时,更将茶林晨雾、暮霭的意境凝于方寸。“每一道竹丝都是与时间的对话,与茶魂的共鸣。”邱锦缎抚摸着茶箱,眼中尽是敬畏。


圣茶涅槃:从秘境神坛到世界殿堂茶魂茶的诞生,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神圣仪轨。每年春分,景迈山九大古村落的族老齐聚茶祖殿,从千户茶农的家族茶园中,遴选1000株树龄逾三世纪的“茶魂树”。每户仅采头春嫩芽一公斤,经七日诵经、晒青、石磨压饼,终成7克微型茶饼。茶饼背面铭刻“1718届茶祖节”独立编号与遗产地精确坐标(22°11′N,100°02′E),宛如一枚镌刻文明指纹的时空胶囊。



三、文明资产:稀缺基因引爆全球收藏热

发行策略:公益与收藏的双向赋能据百福藏仓披露,108套典藏茶中:

1套 赠予苏国文,致敬其半生文化守望;

30套 捐赠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顶级机构,让文明瑰宝与世界对话;

77套 定向邀约通过“文化遗产认知审核”的藏家,认购资金注入景迈山非遗传承基金,让收藏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文明守护。


价值内核:三重文明烙印

世遗血统:原料采自世界遗产核心区千年古茶树,每株年产仅1公斤;

非遗双璧:茶叶(布朗族古法工艺)与竹箱(台湾竹编技艺)双双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时空坐标:首款申遗成功纪念茶,编号与经纬度锁定文明地标。

国际收藏机构评估,其兼具文化稀缺性、工艺巅峰性及历史节点意义,十年内市值或突破千万级。

四、遗产新生:从活态传承到价值裂变

苏国文的破局宣言“若将茶魂茶禁锢于祭坛,便是对文明最大的辜负。”在发布仪式上,苏国文手握茶饼,目光灼灼,“我们要让世界通过茶汤的醇厚,触摸景迈山‘林茶共生’的生态智慧。”百福藏仓创始人活水先生补充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发行,而是一场文明价值的当代实验。”十年间,该机构珍藏苏国文监制的全部古茶魂茶,并助力建成布朗族文化博物馆,让景迈山从“深闺秘境”跃升为“全球茶文化圣地”。




学界盛赞:遗产活化的东方范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Dr. Elena García指出:“景迈山以‘非遗+世遗’的协同创新,开辟了文化遗产‘自我造血’的可持续路径,为全球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五、景迈山启示录:人与自然的千年契约

在这片1.9万公顷的世界遗产地上,布朗、傣、哈尼等民族用“茶在林中,寨在茶间”的智慧,书写着东方的生态哲学。他们恪守“砍竹留笋、猎兽避孕”的古训,春采前必祭茶魂树,秋收后需还林养地。景迈山的每一片茶叶,都浸染着对自然的敬畏——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密码。

媒体联络百福藏仓文化事业部

大陆新闻组:刘燕萍 Apple Liu +86-18512157833 | 2969414818@qq.com

台北文化会馆:+886-2-77289456 | 台北市大安区青田街7巷5号

广州文化会馆:+86-18565859059 |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1066号国茶荟2A04


责任编辑:胡编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