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潍坊滨海一中多举措扎实开展教育惠民服务工作

2020-11-12 15:17   来源: 互联网

       大众网·海报新闻 记者 刘建永 陈海涛 潍坊报道

  潍坊滨海一中始终将家长、学生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堡垒作用”为引领,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服务意识”为抓手,以“创新服务清单,形成特色服务项目”为切入点,以“解决家长、学生实际困难”为落脚点的教育惠民工作机制,大力改进学校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好教育惠民工作。

  加强党建引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学校建立“书记主抓、党员主办、全员参与”的教育惠民服务工作机制,学校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教育惠民工作,以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服务意识,做好群众服务工作为目标,将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了亮牌示范活动与岗位奉献活动,并且多次组织党员干部走上社会进行学雷锋活动,深入大社区、汇文小区等地进行惠民服务活动等,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政策宣传

  成立了滨海一中教育惠民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滨海一中教育惠民服务工作考核制度》,认真落实服务承诺、限时一次性一站式办理、零跑腿办结、联席会议、责任追究等制度,制作教育惠民公示牌、惠民服务卡,将书记、惠民专员等人姓名、联系方式向社会公示,工作人员24小时开机,随时接听群众的电话,及时解决群众对学校的意见建议、遇到的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等问题,切实发挥了惠民服务站“办事处”的功能。学校定期组织宣传有关学生的惠民政策,发放惠民服务卡、致家长一封信,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区财政承担学生城镇医保入保、当地财政和学校共同为在校生校方责任险入保、特困生救助政策等,将惠民条款宣传到师生、学生家长,让学生及家长充分享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惠民“红利”。

  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服务意识

  学校通过多种措施,构建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对老师们进行师德教育,加强教师道德修养,并通过开展惠民服务大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帮助老师们牢固树立“教育即服务”理念:教师要树立为家长、学生服务的意识,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后勤要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安全科要树立安全意识,做好保障师生安全的各项工作。通过加强师德培训学习、师德演讲、学生、家长教师评议活动等,不断强化全员服务意识,提升精准服务能力。并将惠民服务工作纳入到了考核体系,与师德建设、教育教学、安全服务等各项工作相结合,与评先树优挂钩,切实增强了全体教师的服务意识,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惠民服务水平。

  创新服务清单,形成特色服务项目

  学校对惠民服务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坚持问题导向,广泛征集师生、家长需求和期盼,建立了“常规+创新”项目清单。针对学生学籍管理问题,学校印发了致家长一封信,并将其制成宣传单,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为了提高家长们的庭教育水平,学校每年会召开四次家长课程、四次父母公益大讲堂,尽可能多的邀请各学段的家长参加,从而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还邀请家长登录“幸福路APP”,进行网上学习,还会利用家长微信群,与家长进行网上交流。每个惠民服务项目,学校都会通过定目标、定措施、定人员、定时间、定奖惩等措施,建立了领导牵头、专人负责、权责一致的抓落实工作机制,定期对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进行回访,确保了每个项目落到实处、见到效果。

  了解实际需求,解决家长、学生实际困难

  学校通过全员家访、问卷调查等活动形式真正了解家长需求,搭建了家校共育桥梁。根据部分家长不能按时接孩子问题,学校积极推进了“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只要家长提出申请,孩子放学后需留在学校继续由老师照看,下班后再来接,学校都满足家长的要求,安排老师看护好孩子,在家长同意、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开展了社团活动,解决了部分家长不能按时接送孩子的难题,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逐步建立起了以“制度育人”为保障,以“精准资助”为目标,以“资助育人”为导向,以“励志感恩教育”为措施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不仅实现了由“保障型资助”向“精准型、发展型资助”的转变,使资助工作真正惠及到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子女。规范档案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将受助对象申请表、受理结果、名册、发放凭证及相关资料集中整理,规范存档,确保教育惠民政策落实资料完整有据可查。

  长期以来,学校按照“一次办好”标准和要求,将惠民服务工作与资助救助、学籍办理、后勤保障、志愿服务、教师家访、家校合育、心理健康等业务开展有机结合,按照便民利民、简便高效的原则,提供“一站式”“零跑腿”服务,为广大师生、家长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扎实推进惠民服务工作。


责任编辑:慧琳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