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博泽创新方案推动汽车行业迈向新时代

2023-04-17 11:23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智能互联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汽车行业新的技术“风向标”,自主品牌厚积薄发,汽车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迎来飞跃,创新技术成为在新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立足点。2023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博泽带来众多创新产品和方案,推动中国汽车行业迈向新时代。

  从部件到系统,展示强大集成能力

  博泽拥有强大的系统方案整合能力,通过整合机电元件与传感器和软件,打造智能化应用场景,赋予终端消费者更个性、舒适的全新出行选择。随着人机交互体验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因素,博泽自主研发的BRAIN软件系统能将用户的需求转化为控制信号,并通过图形化操作界面工具进行个性化定制,调整车辆进出和内饰机电系统,实现“千人千面”的车辆使用体验。例如,当车主要在车内放置大件物品时,智能手机估算物品尺寸,同时车内传感器扫描车辆内部空间,BRAIN读取传感器信息后,自动调节车辆后排座椅和中控台位置腾出后排空间。

  在车展上,博泽还带来了全球首发的智能电动车门,融合更多智能化和舒适性功能。该方案通过系统的高效协同,实现手势识别等无接触的智能车辆进出。无框车门的造型满足电动汽车车门平滑化的设计需求,其集成的智能玻璃供电系统支持车窗玻璃实现自由调光,不仅可以为车内小憩的乘客带来舒适环境,还能拓展为显示屏供乘客休闲娱乐,重新定义高端智能电动车门。

  智能与舒适,为驾乘打造极致体验

  智能时代,座椅是提升汽车舒适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次展会上,博泽电动长滑轨和零重力座椅解决方案将深度诠释驾乘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作为座椅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博泽电动长滑轨的调节行程可从350毫米至最大2米,支持座椅更柔性和灵活的布置,隐藏式导轨布局及线束一体化解决方案保证车内整洁美观。博泽的零重力座椅方案具备20向舒适性调节,均匀分布体压,让乘客体验量身定制般的专属坐姿。此外,三点集成式安全带设计以及直流无刷电机,让座椅在车辆预见碰撞危险时能实现安全地快速复位。

  声音品质逐渐成为影响驾乘体验的重要一环,中国消费者对此也表现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使用直流无刷电机让内饰噪音更小,博泽此次还带来了具备回音结构的高保真音效门模块,不仅支持音响系统的高保真输出,还通过独特设计减少车门扶手振动及系统抖动,并帮助降低其它声源的结构噪音。对于主机厂来说,该方案可以无缝应用于原车门产线,避免额外的装配成本投入。

  加速拥抱电气化,赋能未来出行

  当前,在国家的“双碳”目标下,汽车市场正积极进行环保转型,驱动车企全面迈向电气化时代。博泽此次带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方面的多款创新解决方案,为其未来发展注入创新力量。展台上,博泽展示了以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电子空调压缩机。该方案不仅环保,而且在低温环境通过大排量/功率调节动力电池至最佳工作温度,可实现电动车安全高效地超级快充,为消费者带来更长续航里程。

  新能源汽车的前舱正变得越来越小,这意味着需要更高集成性的解决方案。博泽研发了整合热交换器的前端冷却模块,该方案延续公司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以成熟的模块化驱动系统为基础,通过电子压缩机和紧凑型冷却回路进行系统扩展,主机厂可从博泽获得预先测试过且可直接安装的完整系统模块。

  “博泽具备全球技术平台的优势以及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能为本土市场带来更精准的创新解决方案。同时,中国团队具备深厚的本土研发能力,致力于积极捕捉当下的市场需求并快速响应,加速创新方案的落地。这些融合全球协作的创新成果将成为博泽赋能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力量。”博泽中国区研发副总裁刘银峰表示。

  关于博泽

  博泽是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第四大家族企业。全球每两辆新车中就有一辆配备了至少一件博泽产品。博泽智能车辆进出及内饰系统解决方案为终端消费者带来更多舒适和灵活的驾乘体验。创新热管理系统有效提高车辆能效,助力环境和气候保护。凭借在系统集成领域的强大实力,博泽为各类车辆赋能。目前,包括合资业务Brose Sitech在内,博泽在2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69个驻地及超过31000名员工。2022年,集团销售额达到约75亿欧元。

  博泽中国

  博泽于1996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并一直成长至今。如今,这个机电一体化专家已在中国各大汽车产业重镇拥有11处驻地,产品线和研发能力均实现本土化,服务各大国际及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公司目前在中国拥有约4100名员工,2022年营业额约94亿人民币。

  博泽最新展车通过一系列产品的智能互联和功能的灵活组合,展现对未来出行的畅想

  博泽BRAIN软件系统实现车内功能智能互联

  博泽打造舒适的车辆进出体验

  博泽展示智能舒适未来出行理念

  博泽高效热管理系统提高电动车续航里程


责任编辑:赵硕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