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所彰显的文化气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可以说,作为当代意义上的真正善治形态的小康社会,其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有诗有气自中国’,个人修养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如此。它既有富民富贵的一面,也有"文明止步"的一面。与"学习改变气质"一样,"文明驻足"的侧面往往更深刻,更生动地刻画了小康社会的面貌,并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风范和文化气质。是理解小康社会的先进性,丰富性,全面性,把握其文化气质的重要维度。
精神能动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那以后,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历史上看,这种精神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个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中国人民的精神主动性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特点。
21世纪的中国人民获得了安定下来的物质条件后,他们如何生活在精神中?决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作为文化建设根本体系的指导地位,使中国人的精神达到制度化的高度,塑造了小康社会最鲜明的文化气质。
灵魂是高尚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个灵魂是一个高尚的灵魂,它构成了一个富裕社会的文化气质的深层背景。为什么这个灵魂是高尚的?因为它包含了一种坚定无私的价值选择,建立在重道德和广泛认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倡导的繁荣、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爱国主义、奉献、诚实、友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先贤的思想、仁人的长期愿望、革命烈士的理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种具有崇高特征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支持和推动了小康社会的建设。
文化贫困,精神空虚,不可能实现一个全面小康社会,也不可能实现一个持久的小康社会。"决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文化建设体系,强调完善弘扬核心价值的法律政策体系,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纳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品的创造和生产的全过程中体现其要求。这是培育和发扬高尚灵魂的有力措施。气质是灵魂的外在化。作为一种以气质为基础的高尚灵魂,它往往是朴素、纯洁、坚定的,是最好的、伟大的美的凝结,具有天然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是小康社会精神力量的根本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