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思安新能源打造智慧双碳技术产业化新篇章

2024-07-31 15:27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概述

      2024年7月26日9时38分,思安智慧双碳技术产业化项目开工仪式于西安市高新区丝路科学城成功举办,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康宁,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辉,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小企业处处长豆宁等各政府机构的领导代表,思安控股总裁、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邢玉民等公司领导,以及思安的股东、合作伙伴和思安公司管理人员及员工代表共同出席了此次活动。


01

领导致辞


      思安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邢玉民致欢迎词,他表示:思安智慧双碳技术产业化项目涵盖大规模储热技术研发中心、智能硬件创新实验室、装备工厂、智慧能源数字化调度指挥中心等多个功能板块。项目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思安“107”产品化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是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重要体现。项目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旨在打造“2+1”研究中心模式,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张康宁厅长发表讲话,他表示:思安智慧双碳技术产业化项目聚焦我省智能制造、储能及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打造陕西低碳环保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建成后,能够为大型企业提供智慧综合能源服务,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创新尖端人才聚集,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结构转型赋能。为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孵化新质生产力,助力我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谱写陕西新篇,为做好西部示范贡献更多力量。


02

活动现场








03

项目介绍




      “思安智慧双碳技术产业化项目”由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位于高新区细柳街道办事处(上林苑八路以西、纬二十六以北),建设内容包括大规模储热技术研发中心和装备工厂、智能硬件创新实验室和工厂、智慧能源指挥调度中心、成果展示中心、办公楼等。项目占地约2.3万㎡(近35亩),总建筑面积约5.94万㎡。

      项目建设宗旨:基于多年综合能源经验,加速智慧能源领域技术攻克,推进技术转化和产品产业化应用,打造生产型服务企业。

      项目以智慧低碳理念为指导,顺应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要求,结合陕西省智能制造、储能及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布局,攻克国产化硬件技术、新型储能技术、能源数字化技术、关键节能技术等核心技术,填补产业链空白,为大型企业提供智慧综合能源服务。

      项目锚定“双碳”战略目标,应用多能互补、清洁能源、能源数字化等多种自研技术,建设陕西省低碳环保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


项目亮点

      01 产学研用平台效应,推动区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双碳技术产业化项目”凭借思安公司在综合能源、能源数字化领域的深厚经验,整合陕西省优质资源,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资源,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可持续发展创新引擎。致力于成为国内顶尖的智慧综合能源成果转化平台及智慧综合能源人才培养基地,汇聚一流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综合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西安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行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02 一体两翼开发应用,建设国家级省级“2+1”研究中心

      “智慧双碳技术产业化项目”旨在打造“2+1”研究中心模式:国家级智慧综合能源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孵化陕西省产学研平台-智慧综合能源制造业创新中心,专注智慧综合能源领域前沿技术的开发应用,填补产业链的技术空白。


      03 标杆示范研发生产,建设智能硬件创新研发生产基地和智慧能源数字化调度指挥中心

      “智慧双碳技术产业化项目”涵盖大规模储热技术研发中心、智能硬件创新实验室、装备工厂、智慧能源数字化调度指挥中心等多个功能板块。项目依托智慧综合能源操作系统、边缘智控硬件产品等智慧综合能源数字化产品,新型储热产品及能源梯级利用技术,重构客户能源供给、消费和管理模式,提升传统用能方式的清洁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实现大幅度的节能、节费、降碳。


      04 新型储能研发智造,弥补储热产业短板

      “智慧双碳技术产业化项目”作为陕西省规模最大的新型储能技术产业研发基地及生产基地,实现储热产品规模化生产,推动了储热技术产业化发展,弥补储热产业链的短板。


      05 数智赋能深度融合,引领双碳落地示范园区

      “智慧双碳技术产业化项目”园区将推动数字化技术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开发、能源数字化等多种自研技术,提高园区管理效率,实现大幅节能降碳,树立高效用能模式,打造领先的零碳示范园区,为国家“双碳”目标落地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刘明德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